【央媒聚焦】豫风楚韵是信阳
,《新华每日电讯》用大幅版面聚焦信阳,从红色文化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用“留乡人”“返乡人”“新乡人”等年轻人的创业经历,讲述革命老区信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的精彩故事。
豫风楚韵是信阳
人间四月芳菲盛,大别山区新茶香。4月3日晚,由新华社新闻信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别山再出发·美好生活向未来”主题活动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开启了挖掘和展示大别山“红色+绿色”文旅资源的新阶段。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独特的地理区位,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南方楚文化、东南吴越文化的影响,塑造了信阳兼收并蓄的区域文化特征,这形象地被称为“豫风楚韵”。
豫风楚韵,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信阳一带活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丰富。名相孙叔敖、春申君黄歇、“三年不语”息夫人、史学家司马光,“子路问津”“亡羊补牢”……耳熟能详的名人、典故彰显了信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罗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信阳因此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这里出土了完整的战国编钟,用它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伴随我国人造卫星响彻太空。
红色基因,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信阳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 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许世友、李德生等69位开国将军,留下709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有30多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绿色发展,宜居宜业生态之城。清明时节,驱车行驶在信阳境内,满眼郁郁葱葱。信阳森林覆盖率达百分四十二点二八,高于 近20个百分点,是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境内有2031种野生动物和2726种高等植物,鸡公山是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南湾湖为森林公园,新县、浉河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县、光山县入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当地物产丰富,盛产水稻、油茶、板栗、银杏等,其中信阳毛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22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5.72亿元,连续13年位居 前三位。
品质生活,开启老区美好新篇章。过去五年,信阳民生支出累计2222亿元,是上个五年的1.7倍。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戴畈模式”获 改革试点等次。实施“全民阅读·书香信阳”工程,将身边风景与城市文化深度链接、巧妙互嵌,建成城市书房63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河南省一方阵。“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LOGO和信阳城市IP形象正式启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老区蝶变,迎来美好生活新篇章。
留乡人·归乡人·新乡人:
河南大别山区文旅蝶变的青春密码
春到大别山,绿意盎然,茶香四溢。
大别山革命老区正在文旅融合、交旅融合发展中实现蝶变,而青年群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如这个时节处处透着的新绿,生机盎然,也如刚冒头的茶芽尖,奋力向上。
这里既有学成归来的“留乡人”,也有闯荡“回巢”的“归乡人”,还有被好山好水好政策吸引而来的“新乡人”。如今,在信阳大别山区的广阔天地中,一批年轻人文旅融合赛道上奋力奔跑。
“留乡人”肖珺景:
茶乡女孩重新“识茶”
4月的信阳一层层茶树、一抹抹绿意铺叠,在四溢的茶香中,信阳毛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珺景忙着打理茶园、给客户打包发货。26岁的肖珺景从小在茶乡长大,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传承推广信阳毛尖非遗手工炒制技艺。当传统碰上新潮,当青春邂逅乡野,肖珺景正带着新想法、新品牌、新“农具”成为新茶人,书写信阳“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新故事。
闯荡还是留乡
肖珺景出生在信阳毛尖核心产区信阳浉河区,家里世代制茶。姥爷周祖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也是制茶高手。
父母相识也源于“茶”。“炒茶是个体力活,姥爷三个孩子都是女儿,父亲成了姥爷的大徒弟,按他的话说,学炒茶才能跟妈妈有话聊。”肖珺景说,在家人熏陶下,她从小就对茶感兴趣,学习之余,经常帮家里采茶。
2019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肖珺景面临一个重要抉择:去大城市闯荡,还是回到故乡传承茶业。肖珺景苦思良久。那段时间,肖珺景不停地回想起从小陪她长大的茶园。在更加深入了解浉河区“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后,她决定回到家乡,接手“茶人世家”的非遗传承大旗。
茶乡女孩重新“识茶”
很快,肖珺景发现,对自以为了解的茶,她还有很多知识盲区。
“我从小比较了解信阳毛尖,但也仅仅懂这一类茶和它的基本工艺,对于茶园管理及不同茶种的分类、生产技艺、冲泡知识等并不清楚。”肖珺景说,刚回乡时,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补课”。
2019年8月,肖珺景考取了茶艺师资格证和评茶员资格证,同时开始对家乡茶树及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并坚持阅读与茶相关的书籍。那段时间,肖珺景手机里的所有搜索都与“茶”有关。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当地农民几乎户户种茶,但由于管理粗放和生产存储方式简陋,导致茶叶产量低、质量差、价格上不去。“想让信阳茶走出去,提高标准,创品牌推文化。”肖珺景想。
随后,她创立了“珺景与茶”品牌,并去各地参加展览活动,推广信阳茶。为了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肖珺景一改传统作坊式生产模式,率先在谭家河乡土门村建起了标准化生产厂房,并不断改进制茶工艺。
不拿茶把拿手机,在互联网做新茶人
还是那片山,也做那杯茶,肖珺景的思路与祖辈不同。
见证了父辈们通宵炒茶忙碌的样子,返乡之初,肖珺景的愿景就是帮茶农把茶叶卖出去。“都知道春茶好,采茶季茶农基本每天只休息一小时,茶毫在空气中飞着,粘在头上像是白了发。”肖珺景说,那时候我盼望下雨,爸妈盼着晴天,我想趁下雨让他们休息一下,他们想乘着晴天多炒点茶叶出来。
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
2020年,肖珺景开始“网络直播带货”的探索,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信阳毛尖茶的视频,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已收获了2万多粉丝。
“不拿茶把拿手机,能行吗?”起初,对于肖珺景的“走红”,家人心存怀疑。如今,网络平台上不断攀升的茶叶销量、陆续前来购置茶叶的“网友”,不仅让家人打消了念头,也吸引附近不少茶农加入“直播大军”。
如今,她是学成归来的茶乡女孩,也是新一代互联网达人。座座茶山、片片茶园,在守正创新中,一批像肖珺景一样的新茶人正在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涵”,也进一步让茶文化成为信阳文旅的一张金名片。
“归乡人”黎杰:
打造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这个春天,在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初心路的“有稻山房”民宿,三三两两游客围坐一起,围炉煮茶,与友闲话。民宿主理人黎杰正冲泡着今春的新茶,茶芽朵朵,氤氲着这座古香古色的小院。
35岁的黎杰是何家冲人,他入过川、出过关、下过江南,终辗转回到了故乡,从一个一心想要在大城市的茶行业里大展拳脚的“茶艺人”逐步成了山村里的“民宿主”,书写着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青年答卷。
出走和归来
在外人眼里,黎杰多少有些“离经叛道”。
高中没念完,他就不顾家人反对跑出了大山,只身来到城市闯荡。起初,他在大连一家酒店做茶艺表演,每每有茶客问他来自哪里时,黎杰都会自信满满地说——信阳,但让他失落的是多数人并不知道信阳在哪里。随后,他又去了不同城市表演茶艺,所遇也大多如此。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心里埋下一个梦想:要通过信阳毛尖,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和家乡的茶。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可在当地人心中,毛尖一直作为农产品存在,文化输出较少。黎杰觉得应该赋予茶更多意义,他决定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开设茶艺课、制茶课、评茶课,组织游学活动等传播信阳茶文化。
2016年,黎杰回到信阳开设“豫茶书院”进行茶艺培训。他干起了茶艺师培训、茶文化推广,做了信阳一个“吃螃蟹”的人。截至目前,黎杰共培训了230多名茶艺师,每周举办的公益茶会总是座无虚席。
茶园变游园,村舍变客房
黎杰心里,有始终放不下的乡愁。何家冲作为大别山精神的发祥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地处豫鄂交界深山区。近年来,当地依托红、绿资源,发展迅速,成为 爱国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景区。
2021年,一条名为初心路的乡间大道修到黎杰老家门口。他想,何不将资源整合,建设一个集度假、旅游、学习、品茶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主题民宿?当年4月,黎杰驱车回到老家,带领工人,平地开荒。谈及“有稻山房”名字的由来,黎杰说,建设过程中,正值屋外水稻金黄灿烂,当时想就叫“有稻”。
2022年9月,这间由亲人的旧居改建而成的“有稻山房”民宿正式接受预订。开业后,“有稻山房”迅速走红,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地方,在短视频平台话题量达到一千多万,也成了该平台信阳地区民宿客栈排行榜。
红色老区抒写“绿色传奇”
一些来过“有稻山房”的人,会觉得黎杰有些“傻”。偌大的建筑只有11间客房,用作经营的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地方全部做成了公共空间。
对于“有稻山房”,黎杰始终认为它不只是餐饮+民宿。“如果真要去定义这个地方的话,它是一个以茶为主题的休闲空间,一个可以端着茶壶茶具到自然中去喝茶的地方。”黎杰说。
推开竹门而入,石桥流水潺潺。习惯早起的黎杰一边收拾昨晚客人留下的茶具,一边检查几个瓦罐里煨的汤,还不时跟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细节。“大别山的季节到了。”黎杰说, 的房通常要提前三天才能订到。
“有稻山房”不仅给村里带来人流,也带动了当地就业。目前,民宿有固定员工17人, 加上零工接近30人。“我们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会有更多老乡在家门口就业。”黎杰说。
“接下来我们将以‘有稻山房’为平台,发展产业,把它打造成茶艺培训的实践基地,同时计划建设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带动更多就业和产业发展。”黎杰说。
去年4月,信阳市正式启动大别山百家主题民宿示范工程建设,吸引了边际、青麓、曼舍溪园、清蝉、清风山房等多家 品牌民宿入驻信阳。在专班主推、多方协同、共同发力下,在黎杰等年轻人的创造性参与下,信阳市正在形成“点上出新、线上出彩、面上成景”的主题民宿品牌发展新格局。
“新乡人”刘巧娟:
复活一片窑,致富一方人
面盆、茶壶、水缸、米缸……这些土窑制品,曾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品,也是信阳市商城县双椿铺镇郭窑村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烧窑厂渐趋衰落,甚至消失。
随着“新乡人”刘巧娟的到来,延续数百年的古窑重燃,通过改进工艺、重新包装,废弃的大缸成了生活中的艺术品,连片的陶土生出乡村振兴的精彩“窑变”。
被17个电话催来的“新乡人”
2022年6月,刘巧娟的手机上一个陌生的河南来电连续响了17次。当手机显示陌生来电时,刘巧娟通常的反应是广告推销,不予理会!直到第十七次,刘巧娟也好奇了!
对方是一位河南省派到浙江衢州挂职锻炼的信阳干部。他得知刘巧娟擅长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的策划与运营,并在打造陶瓷文化上经验丰富。多方打听后,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他详细向我介绍了信阳的文化、资源、环境等基本情况,并向我发出了到信阳考察的邀请函。”37岁的刘巧娟是衢州人,被这位信阳干部的诚意打动,她踏上了这片红色的热土。
“郭窑村有着600多年制陶文化,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手工制陶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如今却仅剩几位70多岁的老师傅。”感怀于老匠人的代代守护,刘巧娟带领团队进驻村庄,构思发展思路,用文化和艺术点亮乡村。
让农民放下锄头玩陶土
郭窑村制陶业起源于明代。随着时代的发展,郭窑村逐渐没落,制陶工人大多外出打工。2018年郭窑村被评为河南省传统村落,2022年郭窑制陶技艺被评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实现“窑火不灭”梦想,做好乡村振兴文章,刘巧娟对郭窑村进行科学规划,按照“投融建运”一体化模式,打造集“研、教、展、吃、住、游、玩”于一体的郭窑小镇。
走进郭窑村,陶器残片散落遍地,缸缸罐罐随处可见,昔日沉寂的小村,成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和即将投入使用的龙窑让村民嗅到了发展的潜力。
“让传统民间工艺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活力,也让当地人农忙玩锄头,农闲玩陶土。”刘巧娟说。
如今,刘巧娟有个新的身份——河南省郭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
带动乡村旅游的精彩“窑变”
目前,郭窑村已被纳入当地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村里的新龙窑已经建成,古窑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待投入运营后一条窑的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刘巧娟说,团队还对周边村民闲置的住房、院落等资源进行盘活,打造成乡村精品民宿,让村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业”的前提下增收致富。
“我们在郭窑村原来制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展,将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化,并结合‘信阳小馆’打造红陶餐具,生活日用、工艺陶瓷和个性化定制陶器,不断开发红色纪念品、红军碗等新产品。”刘巧娟说。
2022年,郭窑红陶成功入选信阳市文旅文创十大伴手礼名单,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自郭窑小镇开工以来,累计接待旅客3500人次,间接或直接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一条“土陶+旅游+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正在打响郭窑村红陶品牌,带动乡村旅游。
为解决自己千里之外的牵挂,2022年11月份,刘巧娟把正在衢州读小学的儿子转学到镇上。
“我叫刘巧娟,来自信阳郭窑村。”如今,每每介绍自己时,刘巧娟都会如是说。
铮铮英烈志 绵绵山水情
清明时节访“红军的故乡”河南新县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是一块红色热土,作为鄂豫皖苏区所在地,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不足10万人的新县献出了5.5万儿女的生命。
“一花一木皆景色,一山一水入画来。”这是一片绿色山水,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森林覆盖率百分七十八点六,这里有北国江南的秀美,也有江南北国的雄浑。
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地处大别山的河南信阳市新县,到了一年中能“忆苦思甜”的日子,纷至沓来的人群,涌向烈士陵园,奔赴山村田野,寻红色足迹,赏绿色山水,感悟曾经的血与火,品味当下的美与甜。
红色基因、绿色资源,在新县兼容并蓄;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在新县生动实践。
一段红色记忆的追思
清明时节雨,是祭忠魂。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2000余位革命烈士和老红军长眠于此,英烈广场的英名墙上,镌刻着鄂豫皖3省26县1万个烈士的名字,而这仅仅是鄂豫皖苏区登记在册烈士姓名的1/13。
“细看这些名字,你会发现很多人名的前两个字是重合的,只有第三个字不同。”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魏娟说,很多英烈出自同一个村庄,甚至同一个家族。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鄂豫皖苏区共200余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13万人之多。
英雄山无言,潢河水呜咽。
清明时节,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前来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敬献鲜花,鞠躬致敬,缅怀先烈,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被肃穆庄重的氛围笼罩和感染。
当地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一双儿女行至纪念碑前敬献鲜花,年少懵懂的孩子尚不能利索地鞠躬致敬,他们或许还无法理解生死的含义和牺牲的意义,但心中早早已被埋下红色的种子。
站在烈士陵园纪念广场,隔河眺望英雄山头,“八面红旗”高高飘扬。“‘八面红旗’雕塑总高28米,象征着28年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不断、红旗不倒,8面红旗代表了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8支红军部队。”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讲解员张亚君说,不少前来扫墓的人会在祭扫结束时久久眺望英雄山,他们说这里的“山魂”令人刻骨铭心的震撼。
一片绿水青山的蝶变
北国江南山水,豫风楚韵风情。
清明时节,依山傍水的田铺大塆刚刚披上新绿,迫不及待的远近游人早早踏上旅程。
斑驳的土坯房,时尚的咖啡屋,飘香的农家饭……汽车从一排排徽派小院穿过,田铺大塆如一座世外桃源,映现在世人眼前。
这个坐落于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田铺大塆设立临时指挥所,大塆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战斗遗址。如今,背山面水、风景秀丽的田铺大塆,成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过去的田铺大塆破破烂烂,村里人大都外出务工,深山村成了‘空心村’。”62岁的田铺大塆村民韩光霞曾长期在外务工,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坍塌的只剩下一面墙。
2013年,“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落地新县,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同步实施,自然风光山清水秀,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新县开始借助绿色资源打造“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文旅品牌,开启“红色指导,绿色发展”新征程。
田铺大塆迎来了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凭借好山水,依托古村落,引进新平台,带动老乡亲,田铺大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留了历史风貌,让萧条凋敝的“空心村”重生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网红村”。
韩光霞回乡重建了乡村小院,经营起民宿和餐饮,前期投入的10多万元建设费用,两年间便回了本。
“田铺大塆如今有24家民宿和农家乐,8家创客小店,还有各类庭院经济,80多座农家小院中,百分九十以上都在搞经营。”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现在谁想扩大规模,可难找到落脚地喽。”
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十载绿色发展路,新县建成A级景区20个,打造“红色传承”“豫风楚韵”“两山实践”三个主题24条精品线路,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百分八十四的乡亲从中受益。
一股革命精神的传承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父亲去世后,罗传德时常到父亲墓前说说老区的新变化。“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初衷。”这是老红军、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分部警卫二团团长的罗明榜生前常对儿子罗传德说的话。
位于大别山区的新县是老区县、山区县,也曾是贫困县。受战争创伤和自然条件制约,时至1983年,主要经济指标仍“三不过一”,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个亿,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百分八十二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怎么办?”这是罗明榜生前关心的问题。年过六旬的罗传德见证了新县脱贫致富的全历程,终感悟还是要靠党的 ,靠精神传承,靠群众奋斗。
“每3个人中就有1个有护照,每10个适龄劳动力中就有一个在国外务工。”罗传德曾是新县司法局干部,参与过出国务工相关工作,他说,老区人民骨子里有一股干劲、闯劲,上世纪80年代,党员干部动员家属带头,闯出一条出国务工、劳务强县的道路。外出闯荡的新县人长了见识、攒了资本,不少人又成为发展旅游的先行者、带头人。
51岁的张思恩便是30余年前外出务工,从小工做起,直至在北京创立劳务公司。2013年,他返乡创业,助力家乡西河村从一个只剩下40多人,房屋坍塌、荒草丛生的破败山村,蝶变为山明水秀,设施齐全,一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美丽乡村。
“没考虑太多,就是一种回报家乡的心态。”张思恩反复思量后说,他肯放弃北京的事业,可能源于新县人骨子里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即使自己并没有察觉。
类似张思恩这样的人,在田铺大塆、在西河村,在新县的乡村田野还有很多。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新县不缺敢闯敢干、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老区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罗传德退休后成为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还成为由红军后代和烈士家属组织起来的英雄山党支部的一名党员,把红色精神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他们余生的至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