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走进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感悟革命先烈家国情怀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新县素有“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之称,红色传统深厚,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有着丰富的红色遗址。
今年清明节,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事业部推出《“家”字怎么写》融媒体报道,记者走进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聆听大别山的红色故事,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顷,是我国烈士纪念设施,园内安葬着2000余位革命烈士、老红军和红军将领,纪念着鄂豫皖苏区13万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区牺牲了近100万人,按照鼎盛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350万人计算,每3到4人中就有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仅鄂豫皖苏区所在地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身,留下姓名的只有11057人。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内英烈广场的英名墙上,篆刻着上万名革命先烈的英名,吴焕先烈士就在其中。
吴焕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吴焕先一家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家里父兄6口人被反动武装残忍杀害,妻子去探望他时把沿途乞讨来的百家粮全部送给部队做军粮,自己却饿死在返回的途中,被发现时已怀有四个多月的身孕,嘴里还含着没有嚼完的半根野草,母亲由于受地主反动派的迫害,连讨饭都不能去,竟被活活饿死。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堂内的浮雕墙《军人的靠山》
这座浮雕墙“军人的靠山”展现的就是以吴焕先的母亲和妻子为原型的广大苏区人民群众支援红军、支持革命的场景。
大别山“江姐”晏春山的英勇事迹同样令人钦佩,她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协助革命军建立柴山保根据地,带领潘湾一带农民参加“白沙关暴动”,后担任光山县弦南区四乡苏维埃妇女主席,组织妇女拥军支前,曾一次就送30多个青年参加红军。1933年5月,她不幸被捕。敌人给她灌辣椒水、上压杆、钉竹签、烧烙铁,她始终不屈服,后来敌人逼迫她带路去寻找红军游击队,她却把敌人带到了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站在大花台崖顶,回头痛骂敌人,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纵深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经历了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活动,涌现出像吴焕先家族、大别山“江姐”晏春山等众多英雄烈士……正是因为无数先烈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壮举,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
巍巍大别山,横跨鄂豫皖,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出来的!”追忆这段峥嵘岁月,重温鄂豫皖苏区的光辉历程,大别山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青山不老寄哀思,家国无恙慰英魂。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思念跨山河,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