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侧记(2)
百年风雨跋涉,百年壮歌以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贡献。谈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现代化的艰难,总书记感慨:“当时,我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
一位来自中部地区的学员对此感触尤深:从当年忧虑“我们能造什么?”,到如今建造自己的高铁、大飞机、航母、空间站,成为拥有全球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的制造业大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百年回眸,百感交集,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求索之路的艰辛与伟大。
一代又一代的奋斗,一棒又一棒的接力。历史,总是在前人的肩膀上书写。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认识上不断深化——
略上不断完善——
确定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铺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整体”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上不断丰富——
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消除贫困问题,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镌刻在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巨变里。
抚今追昔,学员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新时代十年非凡变革,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我们党不仅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更加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200多年前,拿破仑把沉沦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2014年春天,塞纳河畔,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拿破仑的说法,并进一步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穿越历史、现实和未来,今天,总书记的话语愈加自信豪迈:“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
深化规律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对思想的领悟,在思索中深化;对规律的认知,在碰撞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