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县薪火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1/16 关注次数: 二维码分享
        “这里的‘红军洞’群长期承载着掩护革命军队和救护红军伤员的任务……”在革命老区河南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80岁的张爱华老人在“红军洞”前为参观者讲述革命故事。张爱华是一名红军后代,也是新县郭家河乡“红军洞”群的义务守护者。来这里的参观者,被张爱华质朴的语言、动情的讲述所感染。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5月29日,新县将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组织起来,成立英雄山党支部,包括张爱华在内的12名党员主动承担起研究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任。自党支部成立起,他们就奔走各地宣讲红色故事。今年前10个月,张爱华已义务讲解160多场。
新县红色教育
        在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陈列室里,两代人同讲红色故事的场景吸引了大量听众。“入党后,吴焕先做的首件事,就是将家里的佃户、债农请到家中,当面把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烧个一干二净,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的浮雕墙边,革命烈士亲属吴世友带着女儿吴阳春向参观者讲述吴焕先的事迹,令听者动容。

        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张爱华,还是风华正茂的吴阳春,英雄山党支部12名不同年龄段的成员正以不同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

        不仅有英雄山党支部成员的生动讲述,近年来,新县红色旅游不断发展,鄂豫皖苏区旧址、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等许多地方成为红色“打卡”地,许多人专程来到这里,接受思想洗礼。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横亘江淮之间,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瞰南京,西扼武汉,绵延八百里,山川壮美,气势雄浑——这里就是大别山。

        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是鄂豫皖苏区所在地。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28年红旗不倒”;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落脚地……无数英雄儿女胸怀理想信念,投身革命洪流,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别山精神。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大别山精神正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在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墙上,一张黑白照片透过斑驳岁月,展现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旧址——小甸集小学的历史原貌。

        1922年春,中共小甸集小组在安徽寿县成立,次年冬扩建为小甸集特别支部。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程。

        1927年11月13日晚,在中共黄麻特委领导下,自卫军、义勇队和成千上万拿着土枪、刀矛和扁担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城,发动黄麻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占县城,红旗首.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随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宣告成立。这是大别山地区的首.个工农政权和首支人民武装,是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发展和红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

        从黄麻起义到六霍起义,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我们党在鄂豫皖边先后建立起3块根据地和3支红军。土地革命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广为传唱,成为当时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曾发展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濒淮河、南至黄梅和广济的广大地区,总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6座县城,并建立起26个县的革命政权。在这里,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4.5万余人,各县独立师、游击队和赤卫军等也发展到20余万人。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建立不久,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就开始了。1930年到1932年,鄂豫皖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3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艰辛创建并为之奋斗牺牲的根据地,开始了漫漫西征。

        但是,大别山军民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止。在敌人的疯狂进攻破坏下,到1934年冬,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仅剩下4块残缺不全的小根据地,群众不足千户,干部战士加伤员仅余千人。他们露宿深山,不但衣食无着,还长期吃不到盐,几乎全靠野菜、树根果腹,过着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树也砍不完,山也烧不尽,只要青山在,到处有红军……”久经革命烈火考验的鄂豫皖军民,没有被敌人暴行吓倒,没有被眼前困难征服,展现出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抗战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奔赴民族解放的新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先念同志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大别山西部建立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直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一直是党和人民军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共有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3万多人。
党领导人民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大别山精神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白色恐怖和非常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涌现出无数的革命英雄和革命志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林指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为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儿女们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造就苦难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在革命紧要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别山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展现出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田青刚说。1946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为党内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非常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很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这正是对大别山军民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精神的褒奖。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就是紧紧地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起来斗争。大别山的人民群众给革命军队送粮送衣、送医送药、抬送伤员、传递情报,“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王树林说,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构筑起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
新县红色教育哪家好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险象环生,南征途中强渡汝河面临严峻考验……后来,刘邓大军以勇往直前的胆气和魄力成功强渡汝河,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伟大战略任务。田青刚说,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是我党创建的非常早的根据地之一,而且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都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凝结着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进取的精神。

        “大别山精神不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田青刚表示,形成于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精神是老区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也是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成功案例

CASE SHOW

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

咨询热线

1773085288817730852888

邮箱:xinhuo2019@163.com

QQ:2029254141

  • · 联系我们
  • 新县薪火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地址:新县香山西京九嘉园大门左侧
    联系人:韩校长
  • 17730852888
  • 2029254141
  • 17730852888
  • xinhuo2019@163.com
  • 广州联络处:阳老师
    固话:02083528315 手机:18620563708
  • · 版权信息
  • 版权所有:2018新县薪火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7008544号-1
    RSS XML 网站地图 河南|湖北|江苏|北京|河南|湖北|江苏|北京|河南|湖北|江苏|北京|
    技术支持:无限动力  万家灯火  
    新县薪火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 新县红色教育,大别山红色教育,新县红色教育培训,新县革命传统教育培训
  • · 手机站二维码
  • 扫描进入手机站
    扫描进入手机站
  •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师资力量
  • 培训基地
  • 学员感悟
  • 成功案例
  • 新闻中心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